脑起搏器精准植入 六旬患者告别帕金森病
转自:右江日报
6月21日,在帕金森脑起搏器(DBS)顺利开机后,65岁的帕金森患者莫某华重新站了起来,这一刻,他足足等了12年。在右医附院百东院区神经外科、机器人手术中心病房内,莫某华来回踱步,仿佛人生又重新回到了12年前。
2011年,53岁的莫某华发现自己在活动时手脚颤抖,行动迟缓,肌肉僵硬,随后病情加重,连正常坐立、行走都不受控制,生活难以自理,渐渐地,他还出现了睡眠障碍、幻觉等症状,心理负担越来越重。最终,莫某华被诊断为帕金森病。这是一种需要长期照顾的疾病,然而,莫某华的两个女儿都远嫁外地,在他身旁的只有爱人。女儿们非常关心父亲的病情,时常电话询问父亲的身体状况,但为了不让女儿们担心,莫某华都在电话中说:“爸爸身体很好,不用操心。”12年来,妻子带着莫某华走遍了区内的多家医院,起初,莫某华接受的是药物治疗,因前期药效不错,莫某华并未决定手术治疗。然而,随着耐药性的增加,莫某华原先每隔5-6小时服药的频率已无法满足不断加重的病情,即便增加药量,也无法控制病情,生活质量越来越差,各大医院均建议莫某华进行手术治疗。
莫某华和家属经过一番权衡,他们最终选择了右医附院机器人手术中心(总院区神经外科ICU+百东院区神经外科),希望能借助手术机器人的科技力量实现康复。
今年5月,莫某华两个女儿回到百色,满怀期待地带着父亲来到右医附院百东院区。在机器人手术中心,右医附院大外科副主任、总院区神经外科ICU主任、百东院区神经外科主任罗起胜博士对莫某华的病情进行了全面评估,认为莫某华非常适合DBS手术治疗,即“脑起搏器”植入术。该手术需将两根直径为1.2mm的电极精准植入到丘脑底核或苍白球内侧核等相关脑内神经核团,电极另一端与一个火柴盒大小的脉冲发生器相连,并藏在患者锁骨下方的皮囊中,医生远程控制脉冲发生器,让脉冲发生器在脑内释放微弱电流,最终实现患者康复。
手术的治疗需要结合3D结构光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。罗起胜表示:“帕金森病手术需要精准定位到脑神经内的核团,一般核团仅直径有3mm左右,我们要植入的电极直径仅有1.2mm,传统的做法是通过打骨钉、安装头架等方式定位,很可能会出现定位偏差,容易伤及脑神经或血管,给患者造成不可逆的损害,患者在术中的心理压力也较大。”3D结构光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。罗起胜介绍,3D结构光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搭载了虚拟现实投影系统,即通过结构光,在人体头部定位出数百万个靶点,将投影出来的病变与患者的真实头部相结合,病灶的切口和血管可直接投影至患者头部,如同一个导航系统,精准度可达到0.1mm,可准确定位至目标核团,并精准进行脑起搏器(DBS)植入。
5月20日,在“3D结构光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”辅助下,莫某华的脑起搏器(DBS)植入手术顺利进行,全程耗时3小时。
罗起胜介绍,脑起搏器(DBS)植入后,需要经过一个月左右的观察,待患者手术创面及相关指标达到标准值后,方可通过体外设备启动DBS开关,患者便可康复。经过一个月的观察,莫某华身体各项指标恢复良好。6月21日10时30分,随着右医附院机器人手术中心医护人员按下DBS启动开关,莫某华四肢不再颤抖,紧接着,他能自由起身、走动,病房内的家属和医护人员都为莫某华送上了掌声。重新站起来的莫某华喜极而泣,他说:“我等这一天,等了12年。”
看到父亲重新站起来后,莫某华大女儿也难掩心中激动之情,她说:“接下来我们要带父亲到全国各地旅游,让他度过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。”
记者了解到,右医附院百东院区是广西首家引进3D结构光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医疗机构,自2022年10月26日开机以来,已开展机器人辅助下施行帕金森病、植物人促醒、药物难治性癫痫、毒瘾戒断、强迫症、抑郁症、老年痴呆症以及脑干颅底高危中线部位病变等国内外最前沿手术近200例。罗起胜博士表示:“未来,我们将继续以微创、高效、精准、高端、前沿作为发展方向,让桂滇黔交界区的患者能够就近接受高精尖、智能化的专业治疗。”